特倫蘇的日與夜

社群的生老病死

筆者注:人生百態並不是“勸喻”大家看開後躺平,而是看遍百態,依然保持向光的希望。

社群的定義

按照現當代互聯網的定義,公/私域流量的集合體;更加直白的說,便是通過社交認識的一群人,他們有着共同愛好與興趣,從而集中在了一起。當然,社群這個詞已經存在了很久,甚至還有一個主義稱之爲「社群主義」。

社群主義認爲,社群造就了人,人的自我認同與自我觀念是由他所處的社群造就的。(海明, & 温 (2002). 和而不同: 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. 北京大学出版社)

聽起來,挺有道理的,但,個人認爲,這種社群主義是更加宏觀的觀測人的行爲與表現,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社群。正如上文所說「他們有着共同愛好與興趣」,現在的社群更多的是圍繞這兩個出發的。

社群的目的

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」上有提到“如果沒有想好做社群的目的,就不要去做” 。筆者認爲,對於公司或者以盈利爲目的的人,當然如是,但,在學校或社會,可能有一部分人不太願意日日講金不講心、主義在口而生意在手。基於這種假設,問題又轉變成了心和金的爭先,誰對誰啱,不清楚。

社群的發展

講到發展,就不得不提“運營”,經營一個餐廳、士多不是易事,社群也一樣。將社群運營成公司或者因爲公司而運營社群,筆者沒有經驗,所以不在這裏過多表述。

有幸,筆者參與(注:參與是從 2016 年至今)到一個以家常裏短爲主,計算機技術爲輔的吹水社群(社群全稱:UIC-HCC, Homebrew Computer Club),或者,應該沿用他們的定義,俱樂部。計算機相關的從業人士,很喜歡兩個詞,「開源」與「開放」,這也間接導致了 HCC “講心不講金”。但,其實也有矛盾之處,開源導致的問題是可能白嫖,開放導致的問題是思維過於發散。在 HCC 中,“立項”的定義是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可以自由招募合作者,用愛發電。這個,可能就是導致甚少新人參與 HCC 的原因之一。

但,爲什麼會人少的理由?

筆者憑感覺,感受到無論學校還是社會,有一種「躺平,但希望他人躺平」的氣息。何爲 「躺平,但希望他人躺平」,我的猜測是:

  1. 他人躺平後,自己即可上位
  2. 先躺帶動後躺。然後,先躺的人一個鯉魚打挺, 做到“鹹魚”翻生
  3. 不躺,看別人躺

當然,這幾種思路都可以理解,競爭中各施其法,“百花齊放”。但,筆者作爲一個真正躺平的人,感受的生存的壓力,被“生意人”通過宣揚“躺平”擠壓了我的生存空間。故,用這種方式感慨。

所以,究竟是,社群造就人生觀,還是相同人生觀形成社群?筆者認爲應當參考這兩個詞:「開源」與「開放」。人聚集,形成社群,儘管是愛好興趣相近,亦有不同,「開源」提供了“修改”和“重新分發”的可能,「開放」則提供了解除了限制(不包括各地社會道德规范,法律法規,以及一切違反社會倫理的行爲),爲各位“有志”之士,提供了平臺。例如,筆者就從電腦白癡,變成了現在的電腦入門選手,並通過自己的知識收穫了一些小成就。但,並不是因爲,一紙實習證明,或者一份華麗的個人簡介,而是一個“不清楚爲什麼要參加,但是覺得參加了可能有些許意思”的心。

遙望未來、爲未來做好準備是十分重要的,但是,什麼才是未來需要的,這個誰也不能肯定。個人認爲,社群的發展,也應如此,着眼未來,更加要關注現在。

社群的病與死

沒參與過,不發表評論,可能以後會寫。

後記

雖然題目和各段標題都是“社群”,但是講到可能更多的個體。另,行文凌亂,皆因許久未動筆,见谅。見此文有感:计算机社群,离我有多远?—— UIC HCC 专访

#杂文